野牦牛能在空气稀薄、牧草生长期短、气候寒冷的恶劣环境条件下生活自如、繁衍后代,与家养牦牛进行杂交生产的半野血牦牛体型外貌大、生长速度快、环境适应性强、采食范围广,据相关调查对比,野血的后代母牛比家养母牦牛产奶增加1.5倍、产肉量提高30%左右、犊牛成活率98%以上。为加大野血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,积极培育高寒优质牦牛品种,地县乡三级联动,大力实施优质野血牦牛繁育科技产业建设项目。
一是谋划好产业思路。依托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广和野血牦牛种群多的特色优势,依靠科技和传统选育手段,加快肉用型家牦牛的改良,稳步有序地推进以牦牛为主的畜牧结构调整,阿里地县乡三级联动全力打造牦牛产业。在地级层面,抓好顶层设计。组建由行署主要领导挂帅的牦牛产业指挥部,召开牦牛产业推进会,在全地区范围内开展野牦牛、家野牦牛分布情况摸排,统计到野血牦牛6300头,根据地缘优势、资源禀赋提出“打造以改则县为核心,辐射带动革吉县、措勤县发展牦牛产业”产业布局,综合考虑地形地貌、饮用水源、草原植被等诸多因素影响,最终确定为改则县麻米乡古昌村夏果点,编写完成《西藏优质野血牦牛产业基地规划》(初稿)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评审。在县级平台,抓好统筹组织实施。批准设立改则县牦牛选育场,隶属县农业农村局,全额财政拨款正科级事业机构;组建由县委书记挂帅的野血牦牛领导小组工作专班,提前组织力量对牦牛品种、生活习性、繁育方式、生活规律、抗病能力进行调研,在野血牦牛的管理、饲养、防疫、保健等方面积累了经验。在乡村级层面,建好项目落地环境。推广抢古村“四个入股”和“六个统一”牧业改革经验,吸纳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,通过草场、牲畜、现金等形式入股村集体经济,有效整合草场资源,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基础。同时,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中的群众工作,在项目启动伊始,就成立了县、乡、村三级政府牵头、驻村工作力量配合的群众工作领导小组,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政策宣传解释和群众思想疏导工作,让周边群众知晓项目、理解项目,支持项目建设,为项目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。
二是规划好产业布局。以“2+3+N+1”发展思路进行基础产业布局:建设1座牦牛繁育研发中心和1座育种场,在改则县玛米乡古昌村建立野血牦牛繁育研发中心,攻克野牦牛引种驯化利用,冻精研制、培育新品种,同时利用当地野生牧草品种、草原生态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,培育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极地优质牦牛品种;在改则县玛米乡古昌村三个牧业点建立野血牦牛核心选育场,通过野牦牛与野血牦牛级进杂交改良或野血牦牛系统选育、横交固定技术,进行阿里牦牛新品种培育研究,生产系谱清晰、性状突出、抗逆性强的优质野血牦牛品种。设立三个野血牦牛良种扩繁试点基地,分别在古姆乡珠玛日村、森多村、岗如村建立野血牦牛良种扩繁基地,深化牧区改革,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采取草场入股、牦牛入股、劳力入股等方式,培育优质野血牦牛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,打破传统生产经营模式。同时通过畜群结构调整、本地种公牛淘汰、优质能繁母牛更新等措施,抓住野牦牛最佳配种季节,进行统一选种选配,生产优质种源,加速畜群周转。推广N个野血牦牛良种扩繁基地,后期根据古姆乡三个野血牦牛良种扩繁基地,向全县范围内推广,力争实现每人平均拥有5头优质野血牦牛。建设1座集屠宰加工、分类包装、鲜销冷藏于一体化加工厂,形成畜牧加工业规范化、标准化、规模化、基地化、一体化的生产格局,实现畜产品粗加工向精深精细加工的转变,推动产品生产和价格质量多元化、档次化。
三是建设好生产基地。做好野血牦牛品种选育工作,在自治区农科院畜科所专家的指导下,从3500头野血牦牛中挑选出畜龄3-7岁的优质野血牦牛287头,对其中的273头野血牦牛开展了布氏杆菌病和口蹄疫检测,并对选定的组群牦牛进行了采血、打耳标、做标识等工作,对核心母牛群和后备母牛群进行了详实记录,获取了清晰、真实、准确的第一手资料。做好项目建设工作,改则县优质野血牦牛繁育科技扶贫产业建设项目,总投资3500万元(资金全部落实到位),建设内容:引进野血牦牛240头(种公牛10头、种母牛230头);配套建设生活管理区1967.6m2、生产区6644.9 m2、生产辅助区906.3 m2、无害化处理400.3 m2、工休息房41.4 m2、天然牧场棚圈400 m2;配套建设天然养殖场放牧区4万亩、安装放牧围栏40km;购置实验仪器、饲喂设备、无害化办公设备及相关办公设备等。目前,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、环境影响登记备案表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备案等工作均已完成,施工图审查和招标限价等工作正稳步推进。